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工作,多次对青年工作作出重要指示,勉励新时代青年在奋斗中释放激情、追逐理想。山南检察“山之蓝新媒体工作室”以机关青年工作委员会为依托,开设“青年检察说”专栏,讲述青年检察干警的成长故事、办案手记,充分展现新时代检察青年的“硬核”与“温情”,激励新时代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!
“检察新兵”的成长,在案卷与实践中淬炼初心
2012年,我带着憧憬踏入索县人民检察院。初入检察机关,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和专业要求,无论是从最初的阅卷、制作笔录,还是协助检察官完成案件材料整理、文书制作、案卷归档等工作,我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参与其中,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经得起检验。记得第一次参与办理职务犯罪案件时,辗转多地调查取证,路途上的奔波让人疲惫,但最终固定关键证据的成就感,让我明白了检察工作的分量。
六年一线办案,我参与办理了40余起案件——从盗窃、故意伤害等刑事案件,到职务犯罪、扫黑除恶的“硬骨头”,我从初出茅庐的“检察新兵”成长为熟悉业务的检察人员,这些经历让我懂得“检察蓝”从来不是职权光环,而是把“公平正义”四字写进群众心坎里的信念。
“党建+业务”的探索,让检徽在边境闪光
2016年,我调入浪卡子县人民检察院,在司法体制改革后调整到行政部门工作。新岗位需要新思路,我坚持把党建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“指南针”,尝试用“党建+业务”融合发展工作模式,推出“党建红+检察蓝”特色活动,组织干警在世界之巅普玛江塘乡开展法治宣传、重走巡边路,用脚步丈量祖国山河;在望果节期间设立普法站,把法律知识、法治理念融入群众日常生活,让群众看得懂、能理解、记得住。
县检察院推出“一乡一检察官”制度,注重延伸法律监督触角,常态化开展法律宣传、矛盾调解等工作,打通服务群众“最后一公里”,提升群众法治获得感和满意度。我带着团队下沉到边境乡镇,用藏汉双语调解纠纷;针对校园欺凌,开展“检护未来”活动,给孩子们上法治课。这些瞬间,让我看到法治种子在边境生根的力量。
当院里党建案例连续两年在县级评选中获奖时,我更加确信,坚持以高标准党建引领高质效检察履职,就是要在一件件检察实事、一个个具体案件中践行为民初心。
驻村这一年,把“他乡”走成“故乡”
2024年,我主动申请驻村,并担任浪卡子县打隆镇党委副书记、浪卡子县打隆镇念果社区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。在“百日走村入户大调研”时,深入了解社区实际情况和群众困难诉求,努力做到情况摸清、问题找准、对策提实。针对基层矛盾纠纷多发的情况,开展基层治理提质增效大讲堂活动,在村民家中、田间地头开展各类政策宣讲和普法宣传30余次。
最难忘的是推动“检社共建”,我向院党组提交了“检社共建”活动方案,进一步提升基层干部对检察工作的知晓率、参与率和支持率,组织打隆镇社区“两委”班子和驻村队员共同开展公益诉讼检察食品药品安全、高原生态保护等活动。邀请社区干部参与公益诉讼案件“回头看”,当大家亲眼看到整改效果时,一位村干部感叹:“检察官在推动问题得到实实在在的整治,让检察公益诉讼成为守护人民美好生活的坚实屏障!”如今,社区群众遇到问题会主动找工作队,这份信任比任何奖状都珍贵。
十三年来,从藏北到羊卓,从办案一线到基层驻村,我始终记得初入检察院时前辈的话:“在这里,你办的不仅是案子,更是别人的人生”。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,只有年复一年的坚守……
如果青春有颜色,我的一定是“检察蓝”。它不似雪山耀眼,却像雅江的水,默默滋养着这片土地。未来的路,我仍愈发坚定地扎根在人民群众需要的每一个角落,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检察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