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青春遇见检察蓝,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?山南检察“山之蓝新媒体工作室”开设「青年检察说」专栏,听青年干警讲述成长故事、分享办案手记,看新时代检察青年如何用硬核实力传递法治温情,在奋斗中绽放最美芳华!青春正好,我们正担当!


一个年轻人的检察成长手记
· 山南市人民检察院 达娃央宗 ·


年少时的萌芽![]()

想起高考填报志愿时,毫无迟疑地锁定法学,那是我对公平正义最初的向往;想起学生时代,脑海中总忍不住勾勒自己身穿检法制服、守护正义的模样;想起第一次踏入山南市院大门,看着“人民检察院”的牌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,喜悦之情无法言说。直到今天,我的检察生涯已然走过四轮春秋,但心中那份对法律事业纯粹又热烈的热爱,从年少时的萌芽到如今的愈发坚定,始终滚烫,从未褪色。



刑事检察人的职责 ![]()

无论在学校里做过多少案例分析题,切换到真实案例中,“摸不着头脑、觉得什么都对”是我的第一感受,提审时“犯罪嫌疑人说什么都是真的”也是我的第一感受,梳理证据时总觉得“完美!可以诉了!”更是我这个“实务小白”最直观的感受。主任带着我办的第一个案件是一起诈骗案,涉案资金近千万元,提审时犯罪嫌疑人用川普说着“我的项目都是真实的,我没有诈骗”,我一边忙着记录一边望着他那“真挚”的眼神,我竟有一丝恍惚,直到主任提起卷宗中那些与他说辞相悖的虚假文件,我才猛然回神:原来“真诚”也能成为伪装,而刑事检察人的职责,就是透过这层表象,找到证据背后的真相。


第一次去开庭,还是在疫情时候。开庭前,主任带着我一遍遍的梳理三纲一书,叮嘱我开庭的流程。直到真正开庭的那一天,在辅助进行举证质证时,原本该说的“请法庭主持质证”,却错说成了“请法庭主持举证”,这句口误把我藏在严谨准备下的紧张、藏在理论知识后的不专业,全都清清楚楚地照了出来,连口罩都遮不住那份无措与尴尬。后来,我接触的案件越来越多,出庭的次数也随之增多,我再也不会把“质证”和“举证”的表述弄混,原来那些曾让我难堪的“不专业”,早就在一次次实践里,变成了如今能稳稳托住工作的“底气”。


原来学校里的“完美案例”都是经过筛选的教学样本,实务中从来没有“无懈可击”,只有反复推敲才能守住正义的底线。从最初对着卷宗不知如何入手的“实践小白”,到如今能够还算有点经验的刑事检察人,身份的转变背后,是部门员额检察官的悉心教导,是在各类案件中打磨出的经验值,更是对“检察事业”一如既往的向往与热爱。


我的感悟![]()


四年时光匆匆而过,我不知道自己做得够不够好、有没有达到最初期待的模样,但我想我仍然可以在每一次阅卷、每一次提讯、每一份文书中,把“司法公正”的种子种得更牢。从第一检察部到第二检察部的转变,有惶恐也有期待,但更期待能把过去积累的经验拧成新的“本领”,见此前未见的案件细节,学此前未懂的专业知识,带着这份惶恐的敬畏心、期待的进取心,让“司法公正”的种子在新的土壤里,也能扎下深根、长出新芽。